走好,摩拜

背景

2018年4月4号,摩拜单车被美团全资收购。以下是双方官微信息截图。

摩拜单车是15年成立,那个时候我正在随米,在15年,几乎所有的创业都会有个共识,那就是“O2O”,而这个新型的商业模式:共享,在当时并没有人看好。纵观这几年的行业发展以及各大产品纷纷倒闭的现实数据,共享,与其说是一种商业模式,不如说是一种投机赚钱的机会。

行业环境

那个时候由于我负责产品,所以获取行业中的新闻和创业消息是工作的一部分,因为你不去发现新的东西,就开阔不了你的视野,你没有了视野,就没有雄心和方向,那么你的产品就会死掉。那个时候我刚毕业,满大街的 O2O 产品真的让人有点厌烦,因为他兴起了一个新的产业:快递。打破了当时的平衡。在摩拜和 ofo 纷纷拿到融资,并且在市场铺开的时候,国家政策正在大力度的打击 P2P,好多非法集资的金融公司纷纷被“处理”,有兴趣可以去了解下“E租宝”。后面再去分析一些事情,我觉得孟子说的“天时,地利,人和”真的实用于一切。

  • 如果当时国家不去实施这个政策,不去打击 P2P 我相信那些 VC 更愿意选择这种用钱赚钱的产品,我担保共享单车的融资不会那么的顺利,更别说“雨后春笋”般的市场扩充,这是天时
  • 单车是最普通、最环保、最简单的出行工具,环保,政府不会过多的干预(起码开始不会,后面各个城市疯狂铺开就充分验证这一点),简单,用户愿意使用,而普通就决定了这是个低成本的事,这是地利
  • 在行业氛围迷茫,而且 O2O 产品逐渐形成垄断的情形下,VC 都在寻求新的商机;出行方式(自驾除外)挤公交、挤地铁的无奈有了新的解决方式,用户愿意去尝试和体验,这是人和

于是,以 ofo 和摩拜为代表的共享革命由此展开,这也注定后面这两只队伍成为最尖锐的竞争对手。

产品模型

提到共享打车,我真的佩服北大的那几个孩子,真的是天才造就传奇。共享单车模式和产品模型一早是北京大学的戴威提出来的,起初的简单模式就是解决大学里面自行车“被偷、上锁麻烦、自购有成本、毕业后难处理、停车不便”等等痛点而推出的一款校园产品(说到这里,这种简单解决校园学生痛点的模式,熟悉得不能再熟悉),而这款很不起眼的校园产品就是后面的 ofo。

  • 商业模式。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其实就是租赁。但是这个商业模式真的很厉害:
    第一:租赁价格非常低,基本上满足用户“用多少给多少钱”的吝啬心里
    第二:租赁和供应链市场有个大痛点就是解决链条两端的“拿”和“还”的问题,共享单车用四个字解决这个问题,那就是“随停随骑”
    第三:这也是这个商业模式中最厉害的啦,就是押金,对于常人来说,一两百块钱真的不算什么,大家也不怎么在乎,针对于一个创业公司来说,这是一笔巨大无比的启动资金,后面就是流动资金,而且会发生蝴蝶效应:你市场铺得越开,就越容易消除用户“押金被骗”的顾虑,而且还会很快获得认可
  • 产品架构。单车本身就是一个简单的出行工具,用户扫码开锁,系统开始计费,用户开始骑车,骑车结束,关锁扣费,停车。整个流程需要用户做得就是拿出手机扫一下,然后关一下锁,而且只需要付出2元人民币,而这么廉价的行为解决的是一个人短距离(5公里内)的出行,从解决一个人到解决成千上万的人,你就会发现,“共享”模式后来被疯狂复制的原因在哪里。这里会遇到押金难、APP 难推广、单车维护成本高的问题,我们在下面来说说这个问题。
  • 运营模式。这是共享单车最致命的缺点。前期推广几乎只需做三个事:融资、买车、往街上一扔。一个简单的产品的流程就形成闭环,剩下的基本就是盯着数据库看受益了,这不是优势吗?怎么是缺点?这个毫无技术含量的产品被各个大咖发现了,并且他们看好这个市场,这样一来,满大街五颜六色的单车堆积如山,有些接满灰尘的单车似乎是从古代穿越而至,一身沧桑,不堪入目。绕乱交通、毁坏市貌,用户也由一开始的接受慢慢变得厌烦,选择多了,就没有唯一,这个是运营解决不了的,因为这个问题本来就是运营造成的,铺市场铺的太快,大家都来分一杯羹是必然的,你有钱,你就活,你没钱,你就被淘汰(后面各大产品都有或或少的难融资的报道);随着市场的铺开,单车的运营成本就不是开始预期的那么简单了,竞争对手多了,之前一天一辆车被骑四五次,现在可能一辆车五天被骑一次,这就是运营的瓶颈,没法解决,随后他们把眼光抛向了国外…新加坡、内蒙、澳大利亚等等也开始涌现单车大军,但是没有用。你没有技术含量,也没有优势,后面各个产品均从“提高骑车体验”、“升级单车硬件”、“推出免费月卡”等手段来获取用户的青睐,但结果证明这些都是徒劳,因为,你会他也会,你做我也做。慢慢的活跃度下降,开始退押金,押金被周转出去订购单车,所以,退押金有出现一周没退下来的现象,后面口碑传开,扩展推广 APP 就困难多了。

大环境

现在的中国,商业圈真的和古代的官场没有任何区别,环环相扣,互相搀扶,牌面上的并购其实就是以大吞小,这次收购也不列外。如果仔细去分析,其实后面的竞争真的令人惊讶。我们都知道今年 ofo 刚拿到阿里的融资,缓解了17年末“账上资金不足维持一个月舆论“的扩散,其实这算不上舆论,这条新闻最开始由腾讯新闻发出,我想这算不上舆论,因为背后的真实情况就是这样的。市场上所有的互联网行业(现在某些传统的企业也有覆盖)都可以分成“阿里系”和“腾讯系”。小企业背后的竞争其实也是这两家独大的企业在竞争,这次并购,小的方面看,是 ofo 和摩拜在牌面上的较量,赚多少钱,每天的盈利额其实都说明不了什么,谁独立运营到最后,谁才是赢家;大的角度看,ofo 背后一直在搀扶他前进的是阿里,而摩拜大家都知道其实是腾讯是大股东,美团并购摩拜,似乎和这两家大企业并没有什么关系,但是,美团属于腾讯系产品,这样的巧合,似乎寓意很深远…
前不久美团刚推出了美团打车,进军出行市场,中国的出行市场我们都知道滴滴做了一年的独门生意,先推出美团打车,这再来个并购摩拜,对于出行行业,美团的蓝图太明显了,我们无法定论未来的美团走的这条路正确与否,我可以肯定的是:任何东西,任何事,想没用,做才行,只有付出,并且迈出一步,你才会体会到“原来是这么回事”的感觉,商业管理也好,工作生活也罢,想法和现实之间隔的不是时间,而是行动。
我们可以大胆的得出一个结论,国内所有的竞争,其实终究脱离不了阿里和腾讯,无论采用什么养的手段,都只是阿里和腾讯的代理人。

创业没有回头路

收购新闻宣布后,各个糟点不断刷新用户的三观底线,挪用资金、盆满钵满等字眼纷纷出现在各大头版头条。当你发现市场,而你又年轻,并且没有负担,你真的抵制不了创业的诱惑,这条路一走就无法回头,成,就对,败,也没错。在你的产品不断走向市场,你需要钱,而唯一可以换来钱的方式,就是拿你产品的未来去换取有钱人的钱,行业中有个冠冕堂皇的词叫“融资”,这些有钱人愿意用庞大的资金换取他在董事会上的发言权和决定权,最后来左右和干预产品的成长方向,如是你变成了做事的,只是个做事的,其实这个时候产品已经不是你的啦,充其量你算是这个产品的“保姆”。当最后产品被收购或者停止运营,犹如自己的孩子被霸占和夭折,那种无能、无助的感触,无法形容。那些“才三年不到,算是赚够了”、“挪用资金,欺骗用户”、“胡玮炜别哭…”之类的话,不用太在意,因为这些,与你无关。我预测,未来不久,胡玮炜、王晓峰等人都会离开,也许是辞职,也许是被替换~

因为感动,所以坚持。
0%